中国石油设备网 - 石油设备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政策法规 | 行业标准 | 石油行情 | 商业报道 | 技术装备 | 国内新闻 | 国际新闻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商业报道 > 石油地质大师李德生:我国石油工业奠基者之一
B.biz | 商业搜索

石油地质大师李德生:我国石油工业奠基者之一

信息来源:yoouoo.cn   时间: 2022-12-03  浏览次数:11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60多年的石油生涯,李德生走遍全国大大小小的油田,用智慧和汗水助力我国石油业的繁荣昌盛。

石油地质大师李德生

“石油”也被称为工业血液,是工业生产的源头活水。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回顾过去这段峥嵘岁月,千千万万的石油人、地质人为之付出汗水和心血。其中,有一个名字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他就是我国石油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德生。

作为新中国首任总地质师,李德生亲历了新中国石油(601857)地质学的开创与发展。他曾说:“60多年来,我目睹了我国石油工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发展到现在跃居世界石油生产大国的过程,我们这辈人总算对国家和人民有了一个交代!”

李德生是公认的石油地质大师,是亚洲地区惟一AAPG石油地质学“杰出成就国际奖”获得者。60多年的石油生涯,他走遍全国大大小小的油田,用智慧和汗水助力我国石油业的繁荣昌盛。

戈壁开启石油路

在上海弄堂长大的李德生年少时期饱受社会动乱之苦。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日军大举侵华,全国军民奋起抗战,一·二八战火蔓延到上海。15岁的李德生刚刚初中毕业,辗转进入丽水碧湖浙江联合高中读书。1941年5月,日军侵占浙东温州,联高被迫迁址,李德生和一部分高中毕业班同学只得前往内地参加高考。

1941年8月,中央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四校统一招生考试,李德生在湖南衡阳报名参加统考。考试期间,日本敌机经常轰炸衡阳。他白天在防空洞里复习功课,晚上到考场应试。当年11月,在广西桂林打工的李德生收到了重庆中央大学地质系的录取通知书。

大学期间,李德生靠战区学生贷学金维持生活。在校期间,他选择了经济地质专业,对石油地质、煤田地质和金属矿产地质加大了学习力度。当时日本侵略军占领我国东部和中部半壁江山。我国西北和西南抗日后方地区汽油、柴油等燃料奇缺。学校通往重庆市区的校车有些用木炭炉产生煤气作燃气,有些用桐油、植物油炼制的柴油作燃料,极度困难。1939年,在甘肃玉门发现了老君庙油田,油田的发现给抗战军民带来了极大信心。

1945年,李德生大学毕业后,接受了甘肃玉门油矿局的矿长严爽的邀请,前往玉门油田进行地质考察和勘探开发。从重庆到玉门,2500多公里的路程花了李德生两个月时间。雪峰连绵的祁连山(600720)下荒凉的戈壁滩成为李德生石油地质生涯的起点。

在玉门油田地质室报到后,李德生被分配到由我国著名地球物理学家翁文波领导的第一支重力队,在河西走廊东起武威西至敦煌从事1∶5万比例尺的重力、磁力测图工作,并进行路线地质调查。由于物资供应不足,就连酱油等生活必需品也要骑着马或骆驼到70公里外的酒泉县城采购,通常一次就要备足几个月的生活用品。在野外勘探期间,李德生和同事们借住在蒙古包和帐篷里,周围是漫无边际的戈壁,没有树、没有草,几乎见不到绿色,只有些许生命力极强的骆驼刺。交通工具也是驴车和马匹。在这样的环境中,李德生和同事们执着前行,为了得到祁连山重力降的数值和地壳均衡补偿校正值,三次穿越祁连山脉分水岭。

1946年,李德生参加了由著名石油地质学家孙健初领导的地质详查队,每天步行穿越于丘陵山地之间,住在蒙古包中,完成了1∶1万祁连山前大红圈背斜带地质构造图。

在玉门工作期间,李德生潜心钻研,把在大学里的所学知识运用到找矿的实践中加以丰富、发展。这一时期,李德生和同事们勘探开发了石油沟、鸭儿峡、白杨河等多个油田。玉门油矿的原油年产量也由1945年的3万吨,上升到1958年的100万吨。

攻克延长油田技术关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出于对老区经济发展的关注,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调集了全国的地质、地球物理、钻井、采油工程技术人员,成立了陕北勘探大队,全方位支援延长油矿和陕北地区的石油勘探开发工作。

1951年5月,年轻的李德生怀着振兴中国石油工业的满腔热情,和张更、王尚文、田在艺等一批优秀地质工作者主动申请来到延长油矿,并被任命为延长油矿总地质师兼地质室主任,负责陕北地区石油地质普查和三延地区石油地质详查。

延长油田属于特定渗透油田,井井见油,井井不流,如何提高布井成功率,成为延长油矿提高产量的关键。为了攻克这一难关,李德生做了认真的研究。

1953 年12月,石油部邀请苏联专家来延长油矿会诊,李德生做了充分准备,将所有资料进行了归类整理。为了便于苏联专家观察岩芯,他和工友们一起将几吨重的数百米岩芯一箱箱排列在窑洞外的平地上,等待专家们的指导。在油矿新盖的会议室里,李德生向中苏专家做了全面汇报,然后陪同专家对所有资料进行验收。此时的陕北已是滴水成冰,寒风裹着雪粒撕裂着黄土高原上的天空,大家很快冻得鼻子、耳朵通红,却仍然坚持着把一箱箱岩芯全部看完。专家们边看边询问每一层孔隙度是多少、渗透率是多少,李德生一一作了回答。在座谈交流中,李德生提出延长油田是裂缝储油,砂岩非常致密,只有在岩石裂缝的地方才能出油,对此观点康世恩和苏联专家都表示赞同。

在勘探的过程中,李德生等一行人用几头小毛驴当交通工具,小毛驴驮着他们驻扎用的帐篷、厨具和测量仪器等简单的测量设备,包括测量标杆、木桩等。调查的过程都是步行前往,中午吃点干粮喝点河水,晚上借老乡的窑洞住宿,在煤油灯下整理当天的资料和绘制图件。依靠当时苏联专家所提供的建议进行摸索和推广,逐个地质点进行勘测,每一公里左右定一个“地质点”,每天可完成20-30个地质点。就这样踏遍延长2000多条山沟,对延长张家滩页岩、董家河天然裂缝、安沟油苗油砂露头处等地进行地质构造调查。

就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李德生分析了延长石油的发展趋势,撰写了《陕北三延地区石油地质详查报告》和《陕北地区南—北地层对比报告》,总结了超特低渗“裂缝油田”规律。

在全面分析地质及钻井资料后,李德生总结出“找油苗,顺节理,保持适当井距;封淡水,抽咸水,自上而下开采”的布井原则,1954年,延长油矿原油产量达到3526吨,为1953年产量的2.6倍,钻探油藏的成功率大大提高,李德生也为此倍感振奋。当年6月,李德生的女儿诞生,他给自己的女儿取名李延,以纪念女儿在延长油矿出生。

大庆会战取得胜利

“一五”计划之后,国家逐渐重视工业发展,而这离不开石油的支持。石油是工业的血液,工业发展的奠基石。

1958年2月,分管石油的邓小平副总理作出了新的战略决策――石油勘探战略东移,接着地质、石油两部确定松辽盆地作为主战场之一,开展大规模地质勘探,决定“三年攻下松辽”。

1959年4月11日,松辽石油勘探局32118钻井队开钻“松基三井”,很快在国庆前夕得到喜讯。9月26日上午水尽油涌,达到日产13.02吨工业油流――“大庆油田”在这天诞生了!

作为川中矿务局总地质师的李德生跟在地质部勘探人员之后抵达大庆。彼时,时任“川中会战”的总指挥、石油部长余秋里已经在会战指挥所等待李德生。

就在“松基三井”出油后不久,余秋里提出在北边三个构造的高点上各定一口井。作为川中矿务局总地质师的李德生接下任务,便马不停蹄地带着四人组成的测量队从大同镇出发,奔赴北方一望无际的松辽草原。

不久,李德生便勘探出第一口萨尔图高台子上的探井,定名为萨一井(后改为“萨66井”)。之后,李德生、邓礼让等人先后勘探确定了三口井的最终方位。

三口井不负众望,获得了高产油。在大庆期间,李德生的努力保证了大庆油田首个“长期高产稳产”十年。1960年2月20日,第一口“萨66号”井开钻,3月13日完井,初试日产量达148吨。据李德生后来回忆,从1976年到2002年的27年里,大庆一直保持着年产5000万吨以上的产量,在世界大油田中也十分罕见。

(《小康》·中国小康网李慧君综合整理)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2年11月上旬刊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石油设备网证实,仅供您参考